如果我们把产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技术、产品、模式不停转动深入的过程,那自chatGPT发布到o3可以看出是一个阶段,而o3之后可以看成一个阶段。
o3作为分水岭其意义在于,在到o3这种水平之前核心问题是模型好使不好使,在此之后的核心则是到底怎么让o3水平的模型发挥效力。(不是说模型不需要发展)
发挥效力的时候,如果只是从技术本身看待AI的挑战,看到的会全是提示词怎么写,这与AI会大范围提供通用智能的本质特征是错位的。
一定需要从此延展纵深到更大的空间才可能理顺应用通路,显然的萝卜快跑事件不是来自于技术和产品,但它确实影响产品化的进程,而每个落地情景可能都面对小微型的萝卜快跑式困境。
那在这个应用通路中什么最关键?
这是未来各种应用塑形的基础和原点,在2024.12.29的AI碰撞局上北大国发院的侯宏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框架:
可能不好理解,但本质是在说知识创造过程中如何界定人与AI的关系(更多相关文章大家可以参照侯老师的公号:)。
关注知识创造和流转正是它成为一个原点问题的的原因。
因为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人、机的角色边界最终就会变成应用的边界的决定因素之一。
人机是横向切分的视角,如果再配上数据可获取范围的纵向视角,那基本就是ai应用的潜在格局。
人、机边界决定了应用的形态和深度,决定到底以什么方式给个人、企业提供智能,比如是Copilot还是Autopilot。
数据可获取边界则决定了角色的功能边界,到底提供什么,比如是教育还是法律还是其它。
如上所说,数据的可获取性决定应用的功能边界。
这里的关键有两个:
一个是利益的各相同性,否则就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,没有源源不断的数据也就不可能越做越好,最终就只有低垂的果实。比如你给法院提供方案,那显然数据没法源源不断,这不是各技术问题,而是个生产关系重构的问题。需要复杂思考才可能找到一条真正可能的通路。
一个是数据自身的成本,成本是指长期确保高精度数据所要付出的成本。这个搞不好相当于一个强大的AI周边全是说假话的,它就不可能好使。
对于产品而言,这两个都是个战略问题,和后天努力关系不大,它先天决定产品的最终扩张的时候的边际成本。
如果我们把AI应用归为两个类别,一个是创造新效能,一个是创造新体验,对于前者上面说的生死攸关。
我们知道AI大模型的核心特征是能力的通用性。
我们假设AI大模型扮演大脑的角色,那这个脑子显然既能收玉米也能摘桃子,可如果实际干活的时候如果触手只有一种,比如像章鱼一样的爪子,那它就不能收玉米,只能摘桃子。
这时候不是模型能力不行,而是感知反馈通路的通用性不够,两者错配。
这是和过去应用的核心差异。
只要数据通路没问题,AI可以提供任何功能,关键的不再是功能。
AI应用没有小而美一说,因为数据的边界是应用的边界,小范围根本没壁垒,要么被大模型本身吸收掉,要么被同类别的应用吸收掉,只有极短的窗口期。
每个可能都和搜索、微信差不多,最终NO1的几乎占据所有。
而一旦数据通路的通用性变关键,就会导致应用往系统化方向发展,因为源是多的,需要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需要动态变化的。前者衍生类似过去的硬件抽象层(HAL),后者衍生出来技能商店,这样一来中间就比如有调度器(Scheduler)等作为kernel。
自动驾驶和过去最大的区别是它的自适应。
而所有未来的应用几乎都是需要具备自适应能力。
当累积足够的全场景数据后,会有两种进化模式一种则类似这种端到端的模型,这时候模型和应用是不分的,数据回来会贡献于更好的模型。
但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更大量级的数据和更长的分析时间,可以得出更好的方案(利用o3的能力)。
显然的,这时候系统的内核则会划分成两个部分,一部分负责快思考,一部分负责慢思考。
对于系统型应用它绝大部分功能是自主完成的。这时候一部分是要实时处理各种响应,一部分则是要迭代并总结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善。这两个活显然是要分开做的。所以系统型应用的kernel部分,需要双系统分立。
也许写的看起来有点夸张和独断,但这是一种必然性的脉络,这种脉络很像方法的方法,往往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。我应该还是有点资格这么说,参见:AI的脉络:非共识时刻的认知价值,这是前面做的脉络判断,大致是准的。
补充说明:上面的论文能看看思路,实际做有问题的。
1. 系统肯定不是在现在系统上的增强,而是现有系统之上的再定义,所以和现有系统的关系大概率不对。
2. 双系统的例子不好,它那例子不需要双系统。
最新发现
相关资讯
AI发展的最大障碍已经不是模型了
如果我们把产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技术、产品、模式不停转动深入的过程,那自chatGPT发布到o3可以看出是一个阶段,而o3之后可以看成一个阶段。o3作为分水岭其意义在于,在到o3这种水平之前核心问题是模型好使不好使
2025-03-26 10:25:55
构建负责任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伦理路径
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,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,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,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,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。如何更好回应和适应人工
2025-03-26 10:05:51
人工智能助百部经典港片重生
修复后 修复前在华语影坛中,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。不过,伴随岁月更迭,其中一些上了年纪的胶片影像资料面临着老化危机。为挽救这些经典,中国电影资料馆、抖音、火山引擎自2023
2025-03-26 09:45:42
浙商证券李超: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的最大突破口可能是人形机器人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 严晓菲)1月5日,在2025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,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,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,但并不是每一次科技革命全要素生产率都在抬升,这在
2025-03-26 09:25:36
人工智能走得太快,让人跟不上节奏
过去的一个月彻底改变了人工智能的现状,而最近一周,这个变化的速度更是显著加快。AI 实验室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——部分具有革命性,部分属于渐进式改进——让人难以跟上节奏。我相信,这些变化当中有几项属于真正突
2025-03-26 09:05:35
中国信通院发布《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》
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,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型成果,是人工智能、机械工程、电子工程等领域融合创新的典范,也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手段之一。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类人的感知交互能力、肢体结构和运
2025-03-25 17:43:41
今日热榜
龚克:使用AI要保持自己的选择权,不能它说什么就是什么
2025-02-24 15:14:12为什么AI在广告投放上受追捧,创意上却饱受非议?
2025-02-19 13:57:58AIGC+丝绸:让打印丝巾就像打印纸一样简单
2025-02-20 10:27:58从“女儿概念股”到“ALLINAI”,信雅达的AI跨界迷局
2025-02-21 17:12:54Adobe将于今年推出一款人工智能视频生产工具
2025-02-25 12:55:56中国大模型助力AI技术更开放更高效
2025-03-17 10:28:27上海如何推进“人工智能+生物医药”创新高地建设?
2025-03-18 15:49:07从产业布局看中美AI发展路径差异
2025-01-20 15:35:51微信悄然加码AI,“AI微信”是腾讯的又一个阳谋?
2025-02-02 21:44:542024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举行
2025-02-18 17:54:28热门推荐